人民日報9月9日第4版截圖
人民日報9月11日第4版截圖

人民日報9月12日第4版截圖
人民日報9月15日第4版截圖
  人民日報發四文批"懸疑新聞" 呼籲抵制"標題黨"
  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 9月9日、11日、12日、15日,人民日報在第四版“人民論壇”欄目陸續刊發四篇署名評論:《“懸疑新聞”當休矣》、《向“懸疑新聞”說不》、《警惕“懸疑新聞”背後的“標題黨”》、《誰是“懸疑新聞”的推手》,痛批“懸疑新聞”。
  人民日報評論部12日在其微信公共賬號發表文章《黨報連批“懸疑新聞”,啥情況?》稱,“短時間內,黨報於占據第四版的王牌評論欄目,針對新聞行業的某種現象密集展開火力,既讓“懸疑新聞”成為網絡熱門話題,也引發外界關註和解讀。在黨報評論君的印象中,這種處理方式並不多見,規格也不算低。黨報評論君可以透露一下,有領導同志明確指出,這事關新聞真實性。而校正新聞報道中的不良傾向,扭轉新聞界的不正之風,共同營造良好的輿論生態,也是中央一貫的鮮明態度。”
  正如海外網在其今日的評論《“春晚將停辦一年”是則“懸疑新聞”》中所說,《人民日報》集中火力拿“懸疑新聞”開刀,無非說明兩個問題:第一,“懸疑新聞”十分猖獗,害人不淺,非整治不可;第二,捍衛新聞的真實性原則,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,增強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,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。如果任由“懸疑新聞”泛濫,輕則影響新聞界形象,重則有損社會安寧和穩定。
  人民日報9月9日第4版
  “懸疑新聞”當休矣
  李浩燃
  “男子疑因嫌母醜拒見探親母親”“湖北武漢或建世界最高雙子塔”“傳雲南小學生用江水泡飯 校長稱是生活習慣”……不知從何時起,“疑”“或”“傳”等意涵推測性質的字眼頻頻鑽入新聞標題,讀罷叫人疑竇叢生。瀏覽消息卻帶來越來越強的懸疑體驗,不禁要問:這樣的報道,還能叫新聞嗎?
  遵照新聞學的經典定義,新聞是“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”。事實是什麼、真相在哪裡,堪稱新聞報道必須解決好的核心問題。正因此,在新聞價值各要素的排序中,真實性永遠是第一位的,它是新聞的生命。信息本是對不確定性的消除,“疑”字新聞接二連三、“或”字標題滿天飛舞、“傳”來“傳”去形形色色,使新聞信息雲霧繚繞,既讓人捉摸不定、感到費解,也可能形成誤導、造成混亂,釀成嚴重後果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這也消解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,影響到新聞界的公信力,暴露出一些媒體漠視責任與誠信的傾向,貽害甚廣、遺患無窮,不能不引起重視與反思。
  有的媒體慣用“疑”“或”“傳”等字詞,錶面上是出於嚴謹、不輕易給出結論,仔細推究卻是既想搶時效、奪眼球,又想省去採訪調查的功夫,同時給自己留點餘地。然而,新聞標題不是小說標題,有嚴格的規範要求;新聞報道也不是懸疑劇,不能為了吸引關註就對事實敷衍塞責。作為專業機構,媒體有責任核實信源、探尋真相,向受眾傳播準確無誤的信息,而不是一報了之、做甩手掌柜,把甄別真偽的任務推給讀者,讓他們去自行求證。
  隨著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、相關應用廣泛普及,媒介環境、輿論生態都在不斷發生變化,新聞媒體間的競爭日漸加劇。當註意力資源變得相對稀缺,為爭搶“第一落點”、追求“爆炸效應”,一些報刊、網站甘當“標題黨”,無所不用其極,不惜以自身聲譽做賭註,一味求新求異求快,一步步滑向新聞失實甚至虛假新聞的邊緣。回溯既往,早在解放戰爭時期,《晉綏日報》就曾發起反“客里空”運動,認真檢查新聞報道中存在的新聞失實問題,堅決維護新聞真實性原則。種種“懸疑新聞”,可說是滑向“客里空”的催化劑;在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,我們對此尤須保持警惕。
  “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,謊言已經跑遍半個世界了。”正所謂“造謠張張嘴、闢謠跑斷腿”,傳播技術是把雙刃劍,如果說真實信息的傳遞早已能做到無遠弗屆,不實信息特別是謠言的擴散也前所未有地便利。從這個意義出發,我們只有用權威消息戰勝小道消息,用確定性戰勝可能性,用經得起推敲的事實去澄清每一個網頁、每一個朋友圈,謠言才會無處藏身,真實才能充盈每個人的生活空間。
  新聞工作是神聖的。新聞工作者“筆下有財產萬千,筆下有人命關天,筆下有是非曲直,筆下有毀譽忠姦”。一些老記者回憶新聞職業生涯的黃金時代,常言“走到哪都受尊重”;如今,“防火防盜防記者”竟成為社會流行語。這種反差警示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,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,拒絕懸疑、進行負責任的報道,不僅是所有新聞人的天職,更是贏回信任的關鍵。
  人民日報9月11日第4版
  向“懸疑新聞”說不
  李浩燃
  近日,有關“懸疑新聞”的話題不斷引發社會熱議。有讀者留言,“每次看到標題裡帶有‘疑’‘或’‘傳’就很糾結,到底要不要點開呢?”有網友跟帖,“這樣的新聞當笑話看看就行了。”還有人一針見血地指明推波助瀾者的微妙心態,“懶,又不肯負責,還什麼都想占便宜。”
  毋庸諱言,“懸疑新聞”與新聞真實性原則背道而馳,捕風捉影甚至無中生有,容易誤傷報道對象,對新聞當事方造成困擾或名譽損害,造成難以輓回的影響。進而言之,如果任由個別媒體在熱點議題、公共事件上演繹懸疑劇情,不僅可能擾亂輿論秩序,也將打破人心安寧,有損社會安定。更可怕的是,其危害還具有一定的隱蔽性,不易被人察覺。
  大眾媒體如同一盞盞探照燈,光線聚焦到哪裡,顯著性就會在哪裡突顯。新聞報道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的關註與認知,極易讓受眾感染情緒上的“流感”。例如,大眾媒體對自殺的不當報道會誘發更多的自殺行為,就一再驗證了“維特效應”。回顧新聞史,19世紀末的美國報業曾深陷“黃色新聞”泥潭,一些報刊讓筆法煽情、內容低俗的新聞充斥版面,製造了大量不實信息,教訓也非常深刻。“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,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。”如果“瞭望者”不能負起責任,反而借助手中輿論平臺,翻手為雲覆手為雨,誤導公眾,社會這艘航船又怎能順利行進、抵達夢想的彼岸?
  仔細推究,“懸疑新聞”之所以尚有生存空間,還在於一些媒體自以為看準了監管的界線,摸清了受眾心理。近年來,國家有關部門依法從嚴打擊網絡謠言等不良信息,高壓態勢之下,有的網站雖不敢明目張膽說謊造謠,卻大打擦邊球,玩起了“懸疑”游戲,游走在謊言邊緣。少數媒體從業者唯恐天下不亂,甘當“攪局者”,一切以博取關註為出發點,對“策劃新聞”洋洋得意、津津樂道,責任意識淡薄。凡此種種,實質是在利用公眾的知情欲,消費媒體的公信力。
  置身喧囂的時代,人們比以往更加渴望內心的寧靜。防不勝防的“懸疑新聞”,給傳播流註入雜質,讓輿論場掀起波瀾,無故給公眾增加了不確定感。任何社會都需要匯聚向上向善的力量,任何個體都願意追尋充盈美好的生活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媒體尤應牢記社會責任,多做新聞輿論的凈化器、穩定器,而不是模糊信息的助推器、擴散器。對於新聞工作者而言,也不能光在嘴上當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,背地裡卻對製造“懸疑新聞”樂此不疲;以實際行動捍衛新聞真實,才是對敬業、誠信的最有力詮釋。
  有句話說得好,每一朵雪花都應愧對雪崩,如同每一根蠟燭都應擎起光明。新媒體時代,小小指尖上的每一次轉發或評論,都可能產生蝴蝶效應。正因如此,只有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守土盡責,註重提升媒介素養,多一分懷疑與審慎,我們才能徹底鏟除“懸疑新聞”滋生的土壤,涵養一個好的輿論生態。
  人民日報9月12日第4版
  警惕“懸疑新聞”背後的“標題黨”
  趙強
  “懸疑新聞”話題近來受到熱議。新聞成懸疑,奧妙在標題。“懸疑新聞”背後,一定會有“標題黨”操盤。
  “湖南一產婦裸死手術臺上 病房反鎖醫生逃跑”“武漢一小伙公交車上未讓座 遭多名老人暴打”“母親挑扁擔來看兒子 兒子嫌她太醜不見”……這樣一些措詞過猛而有違常情、有悖常理的標題,會是真的嗎?就在你滿腹狐疑點開鏈接的同時,你已經在不經意間,成就了“標題黨”。
  什麼是“標題黨”?起初,“標題黨”泛指那些利用各種頗具“創意”的標題賺取點擊率的網民和網站管理者。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聞事件在熱炒之後遭遇輿情反轉,人們在大呼上當之餘,自然而然地就把那些轉發或轉載新聞時,故意擬制聳動標題以吸引眼球的媒體記者、網站編輯、微博博主等,歸入“標題黨”之列。人們現在提及“標題黨”,基本就是指這一類群體,而且毫無疑問地含有貶義。
  標題被稱為文章的“眼睛”,也是新聞的“面孔”。好的標題,提煉了文章主旨,濃縮了文章主題,可謂整篇文章的“點睛之筆”。網絡信息浩如煙海,人們往往一目十行、無暇細讀,很多時候只能瀏覽一下標題。這時,一個精準、生動的標題,就成了人們檢索和獲取信息的一把鑰匙。反觀“標題黨”們製作的標題,常常看上去很抓人,點開之後才發現完全名不副實、文不對題。“標題黨”們往往偏離新聞事件本身,故意劍走偏鋒,或斷章取義、摘其一點不及其餘,或故弄玄虛、竭力迎合獵奇心理,或低俗煽情、用隱晦暗示吸引眼球,或戲謔惡搞、不惜歪曲事實真相。這樣的標題浪費了讀者時間,捉弄了讀者感情,大多數人都對此很反感。
  更有甚者,一些“標題黨”熟諳“輿論熱點+社會痛點=新聞賣點”的操作套路,刻意迎合社會上“仇官”“仇富”等不良心態,製作帶有明顯傾向性、誤導性、煽動性的標題,消費公眾情緒,挑戰道德底線,激化社會矛盾。一些網民在事實尚不清楚、真相還在調查的情況下,就被一個個捕風捉影、似是而非、問號還來不及刪去的標題煽動得群情激奮,不分青紅皂白,對新聞當事人拍磚、謾罵甚至人肉搜索,很多時候還會因為當事人的官方背景、特殊身份,上升到對社會、政府、體制的無端責難。對於這種非理性傾向,顯然不能簡單地把板子打在被誤導的網民身上,“標題黨”罔顧公義、煽風點火的行為,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。所謂“網絡戾氣”的滋生,與“標題黨”脫不了干係。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,“習慣性懷疑”“暴戾狂躁症”和“看客心態”等一些社會病態心理,也因為“標題黨”現象而傳染、蔓延,成為撕裂社會共識、加劇社會對立的一個隱形推手。
  網絡時代,“註意力本身就是財富”,吸引眼球、賺取人氣、謀求商業利益,只要走正道,都無可厚非。媒介環境、輿論生態不斷變化,新聞媒體間的競爭日漸加劇,都不能成為挑戰道德、法律和公序良俗的理由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。“懸疑新聞”也好,“標題黨”也罷,個中的伎倆可以蒙人一時,但遲早會讓人心生厭惡;可能賺取一時的點擊率,但終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唾棄。
  人民日報9月15日第4版
  誰是“懸疑新聞”的推手
  李浩燃
  主觀、片面,誇張、色情,窺私、炫奇,戲劇、煽情……在製造“懸疑新聞”的工藝流程中,標題黨往往“功不可沒”。置身信息大爆炸的時代,“標題黨”們於互聯網海洋中佈下淺灘暗礁,讓人一不留神就會擱淺,真可謂防不勝防。
  細究“標題黨”現象,其實質乃是網絡傳播語境下,新聞標題功能的一種退化、異化。“標題黨”們為引人關註,凡事都往“星”“腥”“性”上靠,斷章取義、聳人聽聞,語不驚人死不休,將“懸疑”進行到底,把“驚悚”演繹至極。當一個個炫目的標題惹人尖叫,有人形象地將之總結為“尖叫原理”。然而,媒體從業人員一旦把主要精力放在尋找“尖叫點”上,想方設法激發受眾的“點擊衝動”,那些最基本的新聞採編規範,最基本的新聞職業道德,就在不知不覺中被遺忘殆盡。
  題文不符、脫離新聞實際,甚至歪曲事實、故意掩蓋真相,既浪費註意力資源,更欺騙受眾感情。綜觀《新聞記者》雜誌盤點的2013年十大虛假新聞案例,基本上都閃動著“標題黨”推波助瀾的身影。“老漢約女網友開房卻是兒媳”“村支書性侵村民留守妻子:村裡一半都是我的娃”“老人菜市場暈倒 178人無視跨過”……類似標題,已經不只是新聞真實性的問題,還極易挑起社會情緒、累積負能量,危害甚深。
  日趨激烈的傳媒競爭,不是漠視責任的理由;時刻緊逼的生存壓力,更不能成為喪失操守的藉口。媒體融合時代,媒體尤需自我化解“眼球情結”。因為無論傳播技術如何演進,優質的內容資源,永遠是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。現在流行講“互聯網思維”,一些人便把這一概念生硬地套在標題製作上,認為博到點擊率就意味著一切。需要指明的是,“互聯網思維”絕不等同於“標題黨”。到網絡世界中流擊水,的確應該創新思考方式、增強用戶意識,但新聞不是一般產品,傳播始終與責任相伴,原則底線必須十分清晰。
  媒體是社會的良心。新聞的價值和意義,不僅僅在於報道事實,還構成流動的社會文化譜系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不管是“懸疑新聞”,還是藏身於“懸疑新聞”的“標題黨”,都妨礙了傳播公正,誤導了公眾的價值判斷,強化了審醜化、惡俗化心態,可說是對公共生活的精神污染,堪稱“全民公敵”。拒絕成為“標題黨”,警惕良心隕落,避免社會混亂與人心顛覆,新聞工作者責無旁貸。
  從單向傳受的冷媒介時代,到互聯融通的熱媒介時代,互聯網深刻改變了生活。然而,網絡世界不應成為文明的荒地。對於受眾而言,海量信息與有限選擇的矛盾固然讓人焦慮,新聞失實與註意力浪費的衝撞也總令人無奈,但多聞闕疑、多見闕殆,只要保持冷靜、註重學習,保留懷疑、拒絕盲從,就能把握網絡時代的生存秘笈。與此同時,每個人也應從我做起,自覺為推進網絡文明、凈化輿論生態出一份力。
  報道過廣島原子彈爆炸後情況的約翰·赫西曾說,“新聞執照的銘文應該是:這裡沒有一點編造。”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,重溫這句話,很有必要。以事實為準繩、真實為法則,拒絕“懸疑新聞”、抵制“標題黨”,我們擺脫的是低俗和功利,收穫的將是信任與尊重。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hligbazh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